焦點
-
【Computex 2019】 AMD發表第三代Ryzen桌上型處理器,打造全新PCIe 4.0電腦系統新世代,現場深入專訪
一年一度的Computex 2019終於開展了,在展前的首場Keynote Speech中,AMD (美商超微)的總裁暨執行長蘇姿丰博士(Dr. Lisa Su)揭露了將於7月7日推出全新7奈米的第三代Ryzen桌上型處理器,以打造PCIe 4.0標準的全新電腦系統,勢將成為x86效能王者。 為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這次全新第三代Ryzen處理器的各種細節,我們特別採訪到AMD全球資深副總暨客戶端運算部門總經理Saeid Moshkelani,以及AMD產品管理資深總監 David McAfee,來為大家解答各項相關疑問! 如今AMD又回到世界500大強的企業排名,會如此大躍進的原因,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也想了解AMD是如何做到的? David表示,就如AMD CEO Dr. Lisa Su在許多場合都所提到的,AMD擁有完善且清楚的Roadmap (發展藍圖),從Zen 1到最新世代的Zen 2架構,以及GPU方面的Navi,都顯示AMD是非常有決心,持續帶給消費者高效能的桌機、筆電等創新優秀的新產品,甚至成為高效能運算(HPC)的領導業者。尤其在AMD Ryzen 3000推出之後,更讓AMD進一步朝其目標邁進! 這次AMD一口氣發表了三款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皆是採用7nm製程來設計與製造。有關於7nm這個部份,對於AMD來說,可以帶來哪些優勢? David表示,以AMD Ryzen 7 3700X為例,其效能比Intel Core i7-9700K大幅領先,也比我們上一代的AMD Ryzen 7 2700X效能上有大幅精進,但在效能提升的同時,其設計功耗(TDP)卻僅為65W,比起其他兩者(95W、105W)還低很多,可見7nm製程的確在效能的提升上,可說是非常強勁! 由於7nm是非常先進的製程,基於7nm所設計的AMD Ryzen處理器與Navi顯示卡,玩家們可說是非常熱烈期盼,不過同時又有因產能不足而導致上市時搶購不到的疑慮。AMD在7nm這部份的製程與產能,又是如何呢? David表示:首先,AMD與TSMC (台積電)有非常好的合作關係,AMD擁有不少好的產品都是委請TSMC製造,且合作的過程都非常順利,良率也很高!因此除了CPU、GPU之外,AMD未來也將會陸續與TSMC合作,以推出更多基於7nm製程的產品。 這次AMD發表了Ryzen 7系列的處理器兩款,包括AMD Ryzen 7 3700X與AMD Ryzen 7 3800X,皆是8核心16執行緒的架構。但AMD這次也首度發表Ryzen 9 3900X處理器,採用12核心24執行緒的設計。相信玩家們對於這款產品,可能會認為與Ryzen Threadripper產品定位有所重疊。 有關這部份,David解釋,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平台的不同。基於AM4平台的AMD Ryzen 9系列處理器,擁有2條記憶體通道(即雙通道),以及40條PCIe通道,基本上符合一般桌上型玩家們的需求。 至於採用TR4插槽平台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系列,則是擁有4條記憶體通道,以及64條PCIe通道的架構,在擴展性方面更強,提供更高的頻寬與通道數,以安裝更多的儲存裝置與介面卡(例如繪圖卡),適合創作者用來組裝工作站等級的電腦。 因此,AMD Ryzen 9系列處理器,並不會與AMD Ryzen Threadripper的定位有所衝突! 因為Zen 2架構的EPYC、Ryzen處理器,都已發表,且將於2019年第三季供貨。那麼AMD是否會在2019年底之前發表基於Zen 2架構的Ryzen Threadripper產品? David表示:這次我們並未宣佈有關Threadripper的產品,但我們的Roadmap有將此產品納入,當正確時機到時,就會宣佈了! 有關於PCIe 4.0部份,這也是本次新產品的重要亮點之一,這部份在競爭對手方面根本八字還沒一撇時,AMD就已經有不只一款的實際產品了。至於AMD有哪些產品已經是PCIe 4.0-Ready的呢?相信玩家們也想知道! David說明:目前所有的第三代AMD Ryzen處理器,包括已發表的AMD Ryzen 7 3700X、Ryzen 7 3800X、Ryzen 9 3900X,皆已支援PCIe 4.0標準。至於GPU方面,在Keynote的展示中,也提及到在測試的平台中,亦即AMD Ryzen 7 3800X搭配AMD Radeon RX 5000 GPU,都已經是PCIe 4.0了! 從上面的回答即可依稀得知,所有7nm的AMD Ryzen 3000處理器,以及7nm的AMD Navi顯示卡,還有已知的X570主機板,其實都已經是PCIe 4.0-Ready了! AMD產品做到如此物美價廉,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讓大家可以用到這麼先進科技的產品? Saeid說明: 這是我們AMD執行長Dr. Lisa Su的目標,就是提供最新的科技,以能負擔的價格,為客戶提供更加值的技術,以成為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所有最新的技術,能讓越多人使用到,才是最好的!這不僅是AMD所要賦予客戶的承諾與品牌形象,同樣也希望PC產業中,能夠促進創新,因為有創新才會促進市場的發展。而不是說,利用手段來阻擋競爭對手持續進步,導致市場停滯。這不是我們AMD所追求的理念! 相信玩家們都知道,AMD的產品就是「性價比」高。與競爭對手相比,AMD的產品不僅擁有不錯的效能,在價格上也擁有絕對的優勢,這使得近年來AMD市占陸續提升,不少玩家們對於AMD平台的整體表現也越來越有信心!有關於AMD為什麼能持續維持性價比的秘密,是公司策略,還是成本能控制得比競爭對手還要好?這部份相信大家們都想知道! Saeid說明: 以上全部都有。我們從Zen 1到Zen 2架構上的改變,就帶來效能上的顯著改進,加上搭配7nm的技術,可以降低功耗。至於價格方面,以Ryzen 9 3900X產品為例,我們只賣499美元,相較於競爭對手的Core i9-9920X還要賣到1100美元來說,便宜很多!這樣的產品,我們並不因為其效能好,就賣到那麼高價。就如同前述,AMD的信念就是:新的科技應該要讓更多人使用才對,而不是少數有錢人的特權。因此在定價方面,我們希望能非常接地氣! 另外,7nm技術也可說是關鍵點,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好的性價比,主要還是和我們AMD採用了Chiplet (小晶片)架構有關係。這樣設計的好處在於AMD可以結合其他異質架構的晶片,例如目前14nm製程的晶片(意指CPU晶片內建的系統晶片組),在PCIe與I/O的效能上都非常成熟,擁有很好的成本效益,而CPU主體則使用7nm製程,以同時降低功耗並提高時脈頻率。因此在7nm、14nm的技術加總在一起之後,可同時兼顧成本效益、降低功耗、提升效能等優勢,以打造出第三代AMD Ryzen處理器的高性價比! ▽ 如今7nm、PCIe 4.0的桌上型Ryzen處理器已發表,在筆電方面,要如何導入這樣的技術,讓筆電擁有更好的效能、更棒的功耗,甚至同樣維持輕盈設計。這部份相信大家也想知道AMD有什麼規劃。 David解釋:事實上,這次Ryzen 3000處理器,不僅在桌上型電腦平台能擁有優秀的效能,也擁有超低功能,因此也適用在筆電平台。亦即AMD Ryzen 3000處理器,可同時適用在桌機與筆電兩平台上,無須另外推出行動處理器版本。 如今,AMD正式推出7nm的CPU、GPU、伺服器CPU產品。AMD是如何做到且良率這麼高,相較於競爭對手為何一直無法順利跨到7nm。這部份是大家一定都想知道的問題,AMD到底有什麼秘密呢?此外,在7nm的轉換過程中,有什麼方面是要做取捨的? Saeid說明:我無法告訴您Intel為什麼遲遲難以跨越到7nm,但我可以告訴您,應該是我們AMD的工程師比較強吧!其實我們兩家公司的理念是不太一樣。隨著晶片製程演進,尺寸越做越小,要處理的問題(散熱、功耗、效能等等)也越來越複雜,比起以往要處理的問題可說是有過之而不及。此外,我們擁有TSMC這樣的夥伴,眾所周知,TSMC不是只有一位客戶,也不只生產一種產品,他們擁有數百位客戶,也針對客戶需求提供數百種製程,因此在製程技術上,我們相信TSMC絕對能做得更好、更可靠!也就是說,在製程科技上,TSMC早就追上Intel,甚至在未來也會持續領先Intel。 至於產品設計部份,從David開出規格之後,每一天都在思考、每一天都在做取捨與妥協,不管是效能、功耗,還是成本上,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到!最後做出最好的決定,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最終產品。 由於AMD這次7nm產品是找TSMC來合作,這是否意味著與先前晶片製造夥伴的關係是否結束了呢? Saeid表示:我們跟GlobalFoundries (以下簡稱GF)有很長期的合作關係,並不會現在就結束!在7nm的部份沒有跟GF合作的主要原因是,GF他們自己本身沒有要去投資這些先進的製程,因此業務範圍仍維持在14nm製程。由於我們CPU裡面內含7nm和14nm的Chiplet,因此在14nm的部份,仍然是與GF合作,至於7nm的部份,則是與TSMC合作。 說到與TSMC合作的關係,其實可說非常歷史悠久。早在AMD併購ATi (冶天科技)之時,ATi的許多晶片早就是與TSMC合作所生產出來的!甚至ATi裡面有許多工程師也是從TSMC過去的!因此AMD與TSMC的淵源其實可說是非常長久的!所以不管是繪圖晶片、遊戲主機、處理器的生產製造,我們很早就與TSMC合作,且生產調校的非常好! CPU在近年來,由於時脈提升、核心數增加,使得散熱問題、製程問題逐漸浮現,為克服半導體的設計困境,過去以單一製程、單一晶片方式來設計CPU (或GPU)的做法,似乎開始捉襟見肘。 AMD在好幾年前就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如何加速晶片設計的時程,同時又能靈活的讓CPU架構Scale Up (擴增),AMD的工程師可說是絞盡腦汁、投入不少心力,來開發出全新的Chiplet (小晶片)架構,來取代傳統處理器的單一製程、單一晶片設計架構。Chiplet的好處就是可以結合不同異質架構(不限定製程)的小晶片來成為一個大晶片。這樣可以更自由、更快速地來設計新的CPU (或GPU),加速產品的開發時程。 Chiplet技術的靈活運用,AMD可說是先做到了!透過堆砌的藝術與技術,來加速產品的上市!如今AMD呈現了其心血結晶於世人面前,發表了全系列7nm的CPU、GPU與伺服器CPU,且良率穩定!相信未來其他公司也會仿效,加速半導體產業採用Chiplet的技術新革命,為需要更快運算能量的未來做好準備!
-
追劇神器再現、ASUS ZenFone Max Pro (M2)
1234
-
【Computex 2019】ROG周邊產品傾巢而出!耳機鍵鼠、外接SSD、智慧燈樣樣來
華碩日前才在Computex 2019展前開記者會,發表眾多今年度的重要新品,包含像是搭載第二代ScreenPad觸控板的ZenBook和VivoBook筆電,以及最重要的,最高搭載4K OLED雙螢幕的ZenBook Pro Duo/ZenBook Duo雙機囉! 不過針對其電競品牌ROG玩家共和國的部分,這次則是在Computex 2019展上推出眾多電腦周邊產品,包含全新的電競耳機、鍵盤滑鼠、滑鼠墊,甚至外接SSD、智慧燈等等全部都來,搭配全新的Aura Creator燈效軟體,想要客製化打造ROG全系列電腦周邊產品超簡單!接下來就跟著小編迅速動眼看囉! ROG以往除了電競顯卡、主機板、筆電、桌機PC以外,這幾年還有陸續推出新的電競耳機、鍵盤滑鼠等等,但今次Computex 2019上,ROG再接再厲!推出更多電腦周邊新品,ROG信仰之眼的福音下,玩家可以更輕鬆的打造全套ROG產品了! ROG這次展出的新品亮相後,未來信仰之眼的ROG玩家們想要打造全套ROG產品變得超級輕鬆囉!基本上除了處理器以外,其他電腦的所有周邊硬體都可以全部採用ROG家的產品,加上幾乎每一款ROG產品都支援Aura Sync並且可使用未來的Aura Creator軟體,玩家將可以輕鬆達到客製化的燈效效果喔! 廠商名稱:ASUS -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93-456 廠商網址:
-
【Computex 2019】華擎X570全系列主機板登場!999台限量X570 AQUA概念主機板亮相
知名主機板廠商華擎科技(ASRock)因應AMD最新桌上型處理器Ryzen 3000系列登場,推出X570全系列主機板,全面搭載PCIe 4.0規格,針對旗下所有主機板產品線推出相對應的產品,AMD陣營這次主機板陣容十分堅強!此外,華擎也揭曉秘密武器,全球限量999台的X570 AQUA概念式主機板也在現場同步亮相!小編聽聞以後也迅速前往華擎位於南港展覽館的攤位現場,一睹其風采! 這次華擎因應X570的登場,將旗下所有產品線更新,包含最高階的Taichi、強調堅固耐用的Steel Legend、C/P值最高的Extreme4等等,都全部推出對應的新主機板,聲勢超浩大! 除了X570系列主機板以外,比較特別的是華擎推出的ASRock X570 AQUA概念式主機板,採用水冷的散熱設計,並且全球只有限量999台,每一台的外觀上還會標上產品序號。同時,主機板正面全面使用金屬盔甲幫助散熱,加上三條PCIe插槽都使用鋼鐵盔甲保護。記憶體部分共有四組插槽,最高可支援到DDR4-4666MHz(OC)。 提供八組SATA 6Gb/s插槽、兩組Hyper M.2插槽,兩組都支援PCIe Gen 4x4,但僅主M.2插槽有額外支援SATA 6Gb/s。除此之外,在I/O部分,提供多達十組USB 3.2 Gen 1、四組USB 2.0、Intel Gigabit LAN x1、AQUANTIA 10G LAN x1,另有搭載Wi-Fi 6和BT 5.0規格,並且支援華擎的Wi-Fi 2.4/5 GHz天線模組,影像輸出部分主機板本身就內建兩組DisplayPort(一組內建、一組外接)、並且提供兩組Thunderbolt 3 Type-C,規格超頂。 華擎這次在展中展出多款X570對應產品,以及隱藏版的X570 AQUA主機板,等同於在第一時間準備好所有消費者在購買Ryzne 3000系列主機板後,所需要的核心硬體,提供消費者們未來選購產品時的優質選項之一。以下就看看華擎攤位現場的其他照片囉!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
PCMark 10 v2.0效能評測軟體正式推出,增加「應用軟體測試」及「電池續航力」測試項目
今天UL推出的PCMark 10 v2.0專業版,添加了兩個新的基準測試:第一個是大家熱切期待的 PCMark 10 電池壽命基準測試。第二個是基於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的新基準測試。 電池壽命是選擇筆記本電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測量和比較電池壽命很難,因為它取決於您使用設備的方式。 PCMark 10 使用了一種新的電池壽命基準測試方法 - PCMark 10 電池壽命數據圖表。 PCMark 10 電池壽命數據圖表提供了五種常見方案的電池壽命數據,而不是只給單個數字做結果。 ●「現代辦公」場景測量典型工作活動(如文件編寫,網頁瀏覽和視頻會議)的電池壽命。 ●「應用程式」場景使用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測量工作任務的電池壽命。 ●「視訊」場景通過在全屏模式下連續播放視頻來測量電池壽命,直到電池電量耗盡為止。 ●「遊戲」場景是一個恆定的重負載測試,它會產生電池壽命數據圖表的最低值。 ●「閒置」場景測量任務間的非活動時間的電池壽命,以查找電池壽命數據圖表的最高值。 比較電池壽命數據圖表可以讓您更好地了解設備的相對強度。因此,電池壽命數據圖表可以幫助您的讀者找到最適合他們需求的設備。 企業採購經理和政府IT買家經常喜歡使用他們日常會用的工作軟體來測試和比較電腦性能。 PCMark 10 應用程式基準測試是基於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的新測試。它可以幫助您測量現代辦公所需,較真實實際的電腦性能。 ●Word 測試涵蓋了辦公工作人員的典型文字處理任務。該測試利用在打開,編輯和儲存文件時來測量電腦性能。 ●Excel 測試測量處理辦公電子表格任務的電腦性能。該測試包含兩個場景:一個是處理簡單,輕量級的電子表格和另一個更重負載的, 會使用到較複雜功能的場景。 ●PowerPoint 測試涵蓋了使用演講報告所需文稿的常見任務。該測試利用編輯圖像豐富的 PowerPoint 文稿時測量電腦性能。 ●Edge 測試模擬常見在家和辦公室使用瀏覽器的場景,例如瀏覽網站,使用社交媒體,上網購物,查看地圖和觀看視頻。 您還可以使用此基準測試來測試基於 Arm 架構並執行 Windows 10 的永遠連線電腦 (Always Connected PCs),其結果可以與傳統基於 x86 的設備做比較。 這兩項基準測試現已為 PCMark 10 專業版本(需在有效年度效期內)客戶提供免費更新。 對於新客戶,PCMark 10 專業版的單一許可證起價為每年 1495 美元。請訪問 UL 基準測試網站索取報價。
-
Seagate BarraCuda 510 512GB feat. FireCuda 510 1TB實測開箱,創造完美儲存體驗超快存取無界限固態硬碟!
隨著SSD(固態硬碟)的速度不斷提升、容量也大幅增加、再加上價格已經落到玩家可以接受的區間等因素之下,越來越多的玩家已經轉投SSD的懷抱,這包括了將原本電腦中的舊式傳統硬碟改成採用SSD作為主要系統安裝碟(升級)以及新組裝電腦就直接選用SSD當成主硬碟使用,以現有的硬碟機市場狀況來看,全面轉進SSD架構早已是玩家普遍的認知了。 早先由於SSD剛推出的價格昂貴而且容量偏小的情況下,預算較充裕的玩家才會選用(甚至因為容量小、所以買2顆直接做RAID 0,容量加總又能加速),但當時的傳統硬碟機(HDD)的性價比還是較佔優勢,且容量明顯大上許多,如何在兩者之間做選擇的確讓當時的玩家糾結不少心思,考慮口袋深度與實際的容量需求,想要同時兼顧兩者的特點也促使了「混合碟」的誕生,這樣的創新思維則是來自於硬碟機的全球知名大廠Seagate希捷科技,結合SSD的快速讀寫與HDD的高容量特色,在SSD尚未全面普及化以及價格仍居高不下的那一段時間,玩家可以擁有折衷的選擇權,至少魚與熊掌可以兼顧。 時至今日,隨著SSD的不斷更新,採用的NAND從SLC、MLC、TLC甚至是現階段的QLC架構,容量也從30GB/40GB一路走向現在的512GB、1TB、2TB,更不用說價格已經是相當親民,上網可以看到2.5吋版本的SSD 128GB連500元都不到,SSD的單1GB價格與HDD已經相去不遠,面對這樣的趨勢,Seagate當然也對應了不同類型的產品線來因應,在內接式的部分一共推出有3個系列,分別是BarraCuda、FireCuda以及IronWolf等。 Seagate在SSD上面的發展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投入相當多的心力,包括也推出了對應消費性市場的BarraCuda 2TB版本的2.5吋規格,甚至外接式SSD的部分也推出有精緻小巧易攜帶的Fast SSD 1TB Type C版本,在一片SSD的潮流中並沒有缺席;而因應目前SSD已轉進M.2架構的需求,內接式SSD的系列也重新做了定位上的調整,分別有:走升級、筆電與超輕薄專用的BarraCuda SSD,以電競及效能為主訴求的FireCuda SSD,還有就是專注在網路附加儲存裝置的IronWolf SSD等三個系列。 其中的BarraCuda與FireCuda SSD就有推出對應M.2 NVMe的版本,而且BarraCuda SSD有2個規格架構,包括原有的2.5吋/SATA版本以及新登場的M.2,使用者可以依據需求來選用,至於FireCuda SSD則僅推出M.2架構,定位在玩家等級、容量也達到2TB,想一次把多款3A大作全裝在一起肯定沒問題。 接著就來搶先體驗一下最新版本的BarraCuda 510與FireCuda 510這兩款PCIe NVMe M.2 SSD吧! 這兩款後綴型號都是510的M.2 SSD如果光從外觀上看,大概也就是以上頭的標示貼紙來作判別,慣用的代表色則是BarraCuda的綠色與FireCuda的紅色,介面架構都是PCIe Gen 3 x4 NVMe,只不過BarraCuda採單面、FireCuda則是雙面配置,因此在FireCuda 510的另一面可以看到有貼上大大的FireCuda字樣,底下還有標上Gaming,而BarraCuda 510的另一面則就乾淨多了;至於兩者的容量也有差異,BarraCuda 510為512GB、FireCuda 510則是1TB,下面我們再來看細部的顆粒與實際配置。 這兩款510版本上頭並沒有配置或加裝散熱片,適用於主機板或筆電內部安裝,撕開上頭的標示貼紙就可以看到這兩款版本的布局配置,先來看雙面設計的FireCuda 510吧~ 撕下兩面的標示貼紙,可以看到FireCuda 510採用了自家的Seagate STXYP016C031這顆控制晶片,位置偏中間,左右各是NAND快閃記憶體2顆與快取記憶體1顆,正反面皆配置一組,所以等於FireCuda 510一共採4顆NAND搭配2顆快取記憶體的組合模式;NAND快閃記憶體是TABBG55AIV這一款Toshiba BiCS3 3D 64層TLC顆粒,具備有循序讀寫快速的特色,而快取記憶體則是採用了SK Hynix H5AN4G8NBJR UHC這顆DDR4-2400、512MB的版本。 BarraCuda 510除了控制晶片與FireCuda 510相同之外,快取記憶體也是同一顆SK Hynix版本,不過因為只有單面配置,所以只有1顆,容量為512MB;NAND採用的規格上也是Toshiba 3D 64層TLC,不過型號則為TCBBG55AIV,屬於2019/4月之後新添加的版本,單顆容量也是256GB,總配置為2顆、總容量為512GB。 基本上這兩款M.2 SSD在設計上差異並不大,定位在高效能的FireCuda 510透過更大的容量與雙倍的快取記憶體,有助於在效能上的表現會比BarraCuda 510要更優異,這從官方的讀寫速度等資訊就能得窺一二。 依照官方的數據資料可以看到在FireCuda 510的部分,讀寫速度為3,450/3,200 MB/s、IOPS則是有620/600K(1TB),總寫入可達1300TB(1TB),而BarraCuda 510則是提供了讀寫速度達3,400/2,180 MB/s(512GB)以及IOPS 350/530K(512GB)的表現,總寫入也可達320TB,對使用者來說,搭配上高達5年的保固,應該足以應付玩家的各項儲存需求。 面對SSD的價格不再像以往那樣的高不可攀,隨著價格更親民、容量更提升的情況下,另一項採購指標當然就是效能表現囉!到底產品強不強、上機實測就知道了,這次採用的平台以Intel架構為主、選用Core i9-9900K搭配Z390主機板,下面就來仔細瞧瞧Seagate這兩款SSD在各項測試軟體上面的表現。 開測之前,先透過CrystalDiskInfo驗證一下這兩款版本的ID;從偵測的截圖可以看到這兩款M.2 SSD的資料,全新版本、使用次數與累計讀寫都是從0開始,起始溫度也都維持在40度以下,兩款版本的介面規格皆為NVMe 1.3以及 PCIe Gen 3 x4,100%健康狀態。 第一發測試就先來瞧瞧在CDM下的表現。定位Gaming的FireCuda 510的讀寫效能表現高達3461.7、3232.7 MB/s,而BarraCuda 510則也有3466.4、2273.3 MB/s的成績,這部分比官方的數據還要來的高,以目前高階M.2 SSD的平均效能水準來看,FireCuda 510已經擠進最頂尖的序列中,即便是BarraCuda 510也表現不俗,雖然寫入速度稍遜色於自家大哥FireCuda 510,但讀取速度根本與FireCuda 510不相上下,以在CDM上測試結果可以達到讀寫3400、2200 MB/s水準來看,也凌駕許多中階版本的M.2 SSD了,就算拿來當成效能版的主硬碟也毫不遜色於其他廠商力推的版本。 換到ATTO的測試下,是否也有不錯的表現呢?FireCuda 510的最高讀寫達到3200、3020 MB/s,而BarraCuda 510則是3170、2670 MB/s,兩者的讀取速度大約都有達到3200或接近3200MB/s,寫入的部分FireCuda 510有破3000MB/s、BarraCuda 510則表現更超越原本官方數據的2180直接高達2670MB/s,果然不能小看BarraCuda這隻超猛的梭魚啊! 在AS SSD這項測試中可以看到連同Compression與Copy(壓縮與複製)的效能表現,先來看看FireCuda 510的部分;實測的數據在讀寫兩方面都有接近3000MB/s,讀寫分別為2863.12、2706.25 MB/s,但是注意一下,總和評分高達6523,這部分反覆數次的測試下都是大致坐落在6500分左右,想比較跟其他廠商的高階版本差多少嗎?可以參考站上先前剛做過的21款SSD綜合評比,就知道Seagate這次的FireCuda 510到底有多厲害了!(21款SSD綜合評比請參考此處→) 主角換成BarraCuda 510其實也同樣的表現不凡,讀取速度達到2894.96MB,與大哥FireCuda 510差不多,但寫入2145.25MB/s的部分就基本上接近官方的數據了,總和評分的部分也相當不錯有5501分,從測試上的表現來看,新出爐的這兩款M.2 SSD版本可以說是相當犀利,可望挑戰市場的高階SSD寶座,看來Seagate在SSD的領域算是後發先至,直接登上現階段的頂尖行列。 在Anvil's的測試部分通常數據就沒那麼浮誇,不過FireCuda 510仍舊有2520.62、2381.40 MB/s的讀寫表現,IOPS也有630跟595的成績;BarraCuda 510則是略低一些些,讀寫分別為2405.17、2183.37 MB/s,IOPS則是601與545,算是緊追在大哥的身後,就算拿來定位在Gaming效能面上,應該也是嚇嚇叫才對。 看看在TxBench上面的測試就發現與官方數據差不多,FireCuda 510讀寫有3338.685、3052.035 MB/s,BarraCuda 510則是3335.112、2283.379 MB/s,接連著幾個測試測下來的結果不難發現,這兩款的差別僅僅只是BarraCuda 510的寫入略低一些,而不論哪一款版本都能夠提供玩家相當優異的讀寫速度,如果是原先使用2.5吋版本SSD的朋友,要是主機板有支援M.2架構的話,真的可以換成BarraCuda 510了,效能提升至少3~4倍(寫入),而一般最直接影響的讀取速度更是提升了5倍以上,更不用說是還在用舊式傳統硬碟機HDD的龜速了,直接提升20~30倍以上,絕對是超有感。 除了在效能上透過多項的測試軟體來做過確切的硬體驗證之後,在軟體方面Seagate也沒有落下;獨家的SeaTools就是專門針對硬碟分析與檢測的軟體,具備硬碟健康狀態監控以及效能監控等功能,還能夠做韌體與軟體更新,隨時讓玩家掌控硬碟狀態,只要上官網就能輕鬆下載並安裝。(記得選用SeaTools SSD GUI圖形介面版本) 有兩種介面外觀可以選擇,標準Seagate綠色風格以及效能取向的FireCuda火紅版,玩家可以依偏好來選用,透過全新圖形化介面可以看到上面的FireCuda 510直接就能查看到有關型號、容量、狀態、目前使用量、即時溫度、總寫入資料量等訊息,其中的Drive Detail選項也提供了更多有關SSD的相關資料;介面的基本選單上也有其他功能與設定可供玩家使用,在Operations選項中可以看到有韌體升級、資料抹除、自我檢測等等功能模式,玩家可以依照需求來做功能的執行,這裡的介面呈現也分成綠色版與紅色版的設計差異,紅色版為圖像化設計、綠色版則是小圖示加上文字說明。 SeaTools SSD軟體除了GUI圖像化版本方便使用之外,也提供有CLI版本,如果習慣工程模式的玩家也可以下載來試試看! 從硬體配置到效能測試、搭配上獨家軟體,可以看出Seagate在SSD領域上的用心與專注,總結一下這兩款SSD的特點,BarraCuda 510的定位在「快速、可靠、多重功能」,的確,從表現上可以看到效能的確相當不錯,對於現有採用舊式硬碟或是2.5吋的使用者,拿來做升級絕對有超明顯的速度體驗,最大達512GB的容量也能提供大部分使用者作為主系統硬碟的需求,而且高達320TB總寫入資料量、180萬小時的MTBF與5年保固更是提升了產品的可靠度與耐用性,升級換新、提升速度等需求,都能透過BarraCuda 510達成,提供了玩家在多工效能與應用程式的高效能表現,相信會是BarraCuda 510的完美使命。 專注效能需求的FireCuda 510則是提升了讀寫速度與容量,高達3400/3200 MB/s的讀寫速度與最高可達2TB的超大容量,玩家不用擔心遊戲每次都只能裝1、2套的選擇糾結,一次就能將多款3A大作通通包了,同樣也具備180萬小時MTBF、5年保固,而且總寫入資料量更高達1300TB(1TB版本)/2600TB(2TB版本),可靠性與耐用度更是無庸置疑,不僅針對遊戲玩家,更是專業創作人士的必備儲存聖品,畢竟高速循序讀寫速度與高IOPS效能,有助於對影片串流的寫入與讀取穩定性,想要確切解決檔案處理速度的問題,FireCuda 510將會提供絕佳的真實體驗。 在面對SSD已逐漸成為玩家儲存首選的同時,Seagate新推出的這兩款NVMe PCIe Gen 3 x4 M.2 SSD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優勢,更不用說還有獨家的Rescue資料復原服務可供選擇,免去了SSD的救援困擾,如果玩家正打算尋找最佳的儲存裝置,那相信BarraCuda 510與FireCuda 510將會是協助您在高速讀寫世界無盡暢遊的絕佳助力。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LDyWCHbJM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鋼鐵般千錘百鍊、ASRock Z390 Steel Legend主機板實測
華擎(ASRock)在今年CES 2019時推出旗下主機板新系列「Steel Legend」,主打有如「鋼鐵傳奇」般的堅固耐用,在外型上主打前衛外觀和耐久用料,獲得市場的不錯好評,早前率先推出的是B450 Steel Legend入門級主機板(下稱Z390 Steel Legend),現在華擎再接再厲,將Intel Z390晶片用上Z390 Steel Legend主機板,同樣以耐久用料與經過可靠測試的長久使用壽命為特色,鎖定重視產品耐久度的中階價位市場。 「Steel Legend」鋼鐵傳奇系列設計原意在於提供玩家堅固耐用、壽命更久、且性能也可靠的主機板,因此在該系列主機板中用上各種高級好用料,同時也支援華擎獨家的Polychrome SYNC燈效設定,可同步其他同樣支援該燈效設定的產品。小編就來帶玩家們細細觀察一番囉! 為完整展現Z390 Steel Legend的全部效能,小編也使用目前常見的多種跑分軟體包含3DMark、PCMark 10等等作為標準,並且搭配熱門的數款遊戲作為實際遊戲FPS的測試標準。另外,為因應Z390 Steel Legend對應的也是Intel較高階的處理器版本,因此本次的測試平台也會以高階的硬體如Intel Core i9-9900K和NVIDIA GeForce RTX 2080等作為測試平台的規格進行測試,並將Z390 Steel Legend與之搭配時展現的最佳效能展現給玩家們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記憶體:TEAMGROUP T.FORCE XCALIBUR DDR4-3200MHz 8GB x 2 SSD: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1809 GeForce驅動版號:430.64 WHQL Z390 Steel Legend主機板的BIOS設定延續華擎BIOS簡單明瞭的介面,所有功能一目了然,就算對BIOS設定不熟悉的玩家也能輕鬆搞定。 華擎推出的Steel Legend鋼鐵傳奇系列,主打使用高階好用料,提供玩家堅固耐用、壽命長久的主機板系列新選擇,不僅如此,就連外型上都是以銀色的強硬硬派風格作為點綴,完整呈現「鋼鐵」般的強韌特性。而在內部硬體規格上,作為Z390系列主機板,同樣也能徹底解放第八代和第九代Core系列處理器,強化玩家整體的使用體驗。另外,相較於華擎自家頂級的太極系列(Taichi)主機板,鋼鐵傳奇的價格相對會親民不少,讓華擎能夠再度以高C/P值的選擇,提供玩家主機板的新選擇。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
好手感的新選擇、ADATA INFAREX M20滑鼠開箱試用
由ADATA推出的INFAREX M20滑鼠是隸屬於其電競品牌XPG旗下,INFAREX M20外型上容易讓人直接聯想到微軟推出的IE3.0滑鼠,是適用右手人體工學的手感,而且適合手掌較大的玩家,同時整體的重量也比一般電競滑鼠重一些,達到160克,這在玩設計遊戲時開瞄準鏡追敵人時,能夠有比較穩定的瞄準畫面,但同時若是用來當作一般使用的話,則是會稍微感覺到一點沉重感。 M20滑鼠的手感極佳,左右兩側皆有做符合人體工學的彎曲設計,長時間使用時不易感到痠痛,同時也使用親膚材質,避免手指磨損造成的不適感,不過小編個人習慣的問題,操作時會有將滑鼠拿起來滑動的小動作,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習慣,但親膚材質極佳的觸感之下帶來的就是較滑順的外表,因此有時候會有手滑的現象,但這點就因人而異了。 硬體規格的部分,內部搭載2000萬次點擊的OMRON微動開關,光學感應器固定可調整範圍為400 / 800 / 1600 / 3200 / 5000DPI,另外,M20較貼心的一個設計是在滑鼠底部可以直接調整250/500/1000Hz三檔回報率,另外M20滑鼠本身有多色循環燈光在底盤、尾部、滾輪中,不過這個燈光的開關同樣也位於滑鼠底部,可以直接手動將其關閉,避免黑暗中過於閃眼的可能。 滑鼠按鍵的部分扣除調整DPI設定鍵的話,另外還有左右鍵、中鍵、左側雙鍵共五鍵可按,連接線材的部分是使用1.8米編織線材,並且附魔鬼氈整線帶,收納線材時滿方便的,連接埠則是USB鍍金接頭。 這次ADATA INFAREX M20優雅的外型配上極佳的手感令小編非常印象深刻,而且目前市面上的滑鼠大多都主打輕小,但這對於手掌較大的玩家來說其實用起來是很不舒服的,因此,ADATA這次推出的M20基本上可以滿足手掌大玩家們找滑鼠的痛苦,而在硬體規格方面,不管是400~5000 DPI的高調整範圍,亦或是RGB燈效的設計,其時在各方面都提供電競玩家們新的極加舒適手感選擇。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ADATA -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09-309 廠商網址:
-
漏洞免疫、50萬好禮加碼送,AMD 50周年第二波活動開催、好康多更多
面對5月底的Computex 2019即將登場之際,賣場上的火熱氣象仍舊持續發燒著,包括了AMD 50周年的活動在第一波受到極大好評之後、緊接著第二波加碼活動也來了,想要一次就賺足好康的朋友們可千萬不能錯過這次的好機會啊! 先前AMD才因為50周年慶發起了第一波的遊戲免費放送活動,接著第二波的加碼就又來了,加碼活動的「萬元大禮包」可不只萬元、高達50萬元的好禮等著玩家來拿,而且是擴散到只要是Ryzen全系列處理器(包括ThreadRipper系列)與Radeon RX570/580/590以及VII顯示卡的購買玩家,只要登錄就享有第二波加碼抽獎的資格,也就是說,現在下手,直接就能夠第一波、第二波遊戲免費放送+抽獎一起來(第一波抽獎時間至6/8截止、須符合第一波贈送資格)。 雖然說最近的AMD新產品訊息相當的多,玩家朋友也十分關心,不過正式新產品的推出也還需要一段時間(即便發布了也還不會馬上開賣),玩家可以趁著這一波的促銷活動加入AMD真香陣營先行體驗,畢竟就算新版推出也仍舊會支援AM4架構,並不會改來改去讓玩家無所適從又上下代不支援,主機板廠商也對應的推出了新的BIOS因應更新(各大主機板廠已紛紛公告將支援),玩家可以無痛升級,現在下手正是時候。 這次的活動大獎還有送GOGORO跟YAMAHA機車,CPU、主機板、顯示卡也是數量不少,光想想下手R5/R7就能免費有2款遊戲大作可以玩、第二波加碼再抽獎,部分店家或代理還加送其他小贈品補充信仰值、搭機組裝還享優惠,果然是最佳的下手時機啊! 這期的賣場情報除了剛剛一開始先提到的AMD第二波50周年慶的加碼活動之外,事實上在零組件的方面可以看一下記憶體與SSD的價格已經再度探底,主流的8G DDR4-2666規格單條容量版本已經跌破1,000元大關,即便是更高階一點的8GB DDR4-3200版本也相差不大、加個1~200元也能擁有,想要一次插好、插滿,可以趁現在滿足這個願望。 SSD的價格一直在下滑,目前價位也已經落到了2.5吋規格240GB不用800元,大廠如美光、Kingston等推出的500GB/480GB版本也都跌破2,000元價位,甚至想要高C/P值的M.2版本也有Intel 660P可供選擇,高達2TB的超大容量也只要6,000出頭,裝一顆就可以讓玩家把Steam上面的3A大作一次裝飽飽,絕對是目前的新必要配備。 相較於先前的預算需求,等同提供了玩家在預算不變的情況下直接升級容量版本,假如先前的預期規格已經開的比較高,那也等於省到一些價差可以貼補其他的零組件選購,也算不無小補,這部分玩家可以依據實際需求來調整,趁著現在價格較低的情況下,直接拉高整體規格也是個不錯的作法。(譬如先前買不下手DDR4-3200或是單條16GB的版本,趁著這波降價就可以先入手了,畢竟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囉!) 在上個月底的賣場情報中,小編就已經有提到了當時剛出爐的Core i無內顯版本全面推出的狀況,過了半個多月之後,狀況又是如何呢? 除了多增加一款9100F的版本外,9400F、9600KF、9700KF與9900KF仍舊存在,報價上微微有些下滑、但不明顯,與有內顯版本的差異仍舊不大,顯然Intel不想讓使用者覺得兩者有太大差異,也等同承認內顯的效能低落、有等於無,新趨勢鎖定在主推無內顯核心的F版本上頭,看來這段期間不斷為自家即將推出的顯示卡暖身意味濃厚,也打算準備快速拋開舊世代的內顯核心這個包袱。 有別於Intel採行的價格波動策略模式,AMD仍舊維持穩定價位,不會出現臨時缺貨或是突然漲價的這類哄抬手段,上一波的特惠促銷價格至目前為止仍持續供應,超值的Ryzen 5 2400G相信仍是許多中輕度玩家的好選擇,價位上與9400F持平、但卻多了比9400(有內顯版本)的內顯更強大的Vega 11繪圖核心,更高階一點的Ryzen 5 2600X MAX紀念版搭機價格也只要6,990元,對比9600KF同樣搭機組裝價差也約1,000元,等於省了一條8GB DDR4記憶體了。 高階的Ryzen 7 2700X還有AMD 50周年的黃金紀念版,對上9700KF/9900KF當然價格優勢不用說,大概省下的價差可以把記憶體跟SSD都補足了,這還沒算入目前的活動還加贈2款遊戲(全境封鎖2、末日之戰Z,價值4,300元),一樣是下手採購,當然是怎麼好康怎麼買囉! 5/12號的MDS(微架構數據採樣)漏洞再度為Intel處理器掀開難以解釋的問題,為什麼一直以來持續都不斷的出現漏洞問題呢? 繼去年(2018)的Meltdown與Spectre之後,這次Zombieload再次的提醒玩家Intel在處理器上面的安全性令人質疑(MDS漏洞有Zombieload、RIDL、Fallout、Store to Leak Forwarding等4種),因為這項漏洞將會能夠得知目前使用者正在瀏覽哪些網站、並且藉此獲取使用者帳密等資訊,不管是新的Cascade Lake、Whiskey Lake,或現行的Kaby Lake、Coffee Lake,甚至是舊一點的Skylake、Sandy Bridge、Haswell等等,通通都中槍,管你是搭載了Windows、macOS、Linux、Chrome、Android哪一款系統都會受到影響,但例外的是AMD以及ARM架構的處理器版本就沒事,你說,資安問題怎麼能忽略! 解決方法呢?官方說法是漏洞不會那麼容易被駭客利用(是嗎?),Apple與Google則是建議把處理器上頭的HT功能關掉(Hyper-Threading),好吧,如果連HT都要關掉的話,那效能剩多少?一半?還是更少?這部分的問題在外媒Phoronix則是做了漏洞修補後的驗證測試(測試樣本包括Intel與AMD),看看測試數據的結果可以發現,在安裝更新並啟用HT之後,Intel處理器的效能直接降了16%、而AMD處理器則僅下滑3%,要是真按照Apple跟Google的建議關了HT,真難想像還能有多少的效能表現留下來啊~ (直接就半身不遂) 認真說,都少了16%效能了,那售價可以打折嗎?還賣那麼貴~ 先揮別漏洞這樣令人感到不安的消息吧,至少AMD 50周年的第二波加碼抽獎是個好康大放送,而且隨著其他零組件的價格調降趨勢,買對產品才是正確的選擇;以目前AMD現有的處理器版本來看,入門款有兼具一定效能水準的Ryzen 3 2200G、Ryzen 5 2400G可選用,讓玩家不用遷就無內顯功能的9100F、9400F,中階、高階版本的Ryzen 5 2600X、Ryzen 7 2700X除了價位上更超值之外,也不用擔心買了還不能打開HT功能變成跛腳馬的狀況,對於玩家在裝機的選擇上,提供了安心與效能兩方面的保障。 想趁著夏日來幫電腦升級嗎?想趁著50周年紀念投入AMD真香的信仰懷抱嗎?想避免駭客侵擾威脅與增強資訊安全的可靠度嗎?想提升效能表現暢玩全境封鎖2與末日之戰Z、甚至更多的遊戲世界嗎?來來來,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
-
Pixel相機解密!Google藉由「機器學習」成為智慧手機鏡頭霸者
Google自從第一支Pixel手機推出後,其相機技術便快速展露頭角,每每推出新機時都會成為當年度智慧手機最強鏡頭,其背後的技術主要來自於Google強大的軟體,這也是近年來智慧手機相機系統的發展趨勢,以軟體定義為主的相機。這次Google特別請來Google傑出工程師(Distinguished Engineer)Marc Levoy來台,他是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榮譽退休教授(該職由VMware創辦人所支持),這一次他親自到台灣解說Pixel相機的技術背景。 剛剛說到目前智慧手機的發展趨勢主要是以「軟體定義」的相機為主,在圖像計算上不再單靠具固定功能的硬體,運用計算攝影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並導入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運用機器學習技術取代傳統的演算法,且在訓練機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許多訓練用的數據,有助提升執行的準確度。最後Google同時也將這些技術公開,在發展手機相機技術的過程中,不斷公開對外分享技術成果,不僅有助於驅動更快速的創新,也藉此吸引更多博士新秀加入Google AI研究團隊。 不過說到底~「什麼是好的智慧手機相機?」相信這才是對大家來說的一大重要疑問,技術面上來說,Google表示相機拍照執行上必須要很迅速,這當中包含許多標準,像是即時觀景器 (Live Viewfinder) 要大於15 幀率 (fps)、快門延遲時間小於150毫秒、照片成像時間小在4秒以內,並且不讓手機因拍照而升溫。 而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最基本的,就是預設的拍照模式絕對不能失敗。也就是說當你開啟Pixel相機進行拍照時,未進行任何細部設定就直接拍攝時,拍出來的照片必須是你想要的。這過程中須具有可靠的曝光、對焦和白平衡,並且避免鬼影或視覺殘影,這樣的結果當然也不能百分之百說是絕對,但Google保證至少96%的照片是ok的! 另外,Google也重視消費者在攝影時遇到的特殊情況,舉例來說,過去Google的機器學習偵測器可以捕捉九成五以上出現在場景中的人臉,但是卻會忽視有戴墨鏡的人,隨著時間演進和技術的進步,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解決。另一個例子來說,使用全景模式或是其他特殊拍攝模式時,可能會出現可接受的偶發失敗,但這必須在消費者可以容忍的情況下,因為反而會製造出特殊的笑點。 這些原因和Google對Pixel相機的標準所致下,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當一般消費者或者甚至是專業的攝影師,當他們拿到Pixel手機時,大部分時候只要隨手一拍就可以輕鬆拍出完美的照片,而這對許多人來說,甚至大眾來說,就是一台好的智慧手機相機。 隱藏在Pixel相機內部的就是多種技術的組合,這些技術加上Google的機器學習和AI軟體輔助,促成一般人在使用Pxiel拍照時,能夠在不影響拍照過程的體驗下,獲得驚豔的結果。當然這當中有許多技術包含在其中,舉例來說,HDR+就是其中之一,Google Pixel手機相機運用HDR+技術,透過捕捉在相同曝光程度下的連拍影像,並且避免亮處過度曝光,再進行多重校準和合併,利用採用色調映射 (Tonemap)增強陰影,犧牲整體色調和對比度,以保留局部對比度。第一代的Pixel相機就是因為HDR+技術展露頭角的,獲得當年DXO評分第一名(89分)! 第二個特點是Google Pixel 2引入的肖像模式(Portrait Mode),也就是攝影師口中的「Bokeh」(散景)效果,主要是將焦點集中在主要的人物或物品上,並藉由景深對比的效果,使其從背景中凸顯而出。Google Pixel 2 和Pixel 3 手機在僅有單一個後置鏡頭的條件下,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分割影像中的人物,這點主要是因為Pixel 2相機以來搭載的Dual Pixels「雙像素」科技,也就是相位對焦技術來預估深度圖(Depth Map),每一個單一像素上的影像可分為兩部分:每個像素的右半部通過左半部鏡頭看世界,每個像素的左半部則通過右半部鏡頭看世界,因此會得到兩種具些微差異的成像,再透過非常小的基線 (Baseline) (約1mm) 讓影像立體化。Google進一步訓練機器學習藉由輸入RGB顏色、左和右,就能得到深度圖,取代在立體空間中搜尋、計算每一個二分之一像素中影像呈現是來自現實世界中的左半部或右半部,所獲得的結果就是可和DSLR專業單眼鏡頭媲美的(淺)景深效果。 再來就是Pixel 3引入的高解析變焦(Super Res Zoom)和夜視模式(Night Sight)效果,Google在Pixel 3 手機相機中推出高解析變焦功能,雖然此功能背後並無搭載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將人們拿手機拍照片時手造成的自然晃動,將多層影像合成為更高像素的照片,不僅提升照片細節的呈現之外,解析度與許多搭載2x光學變焦鏡頭的智慧型手機不相上下。 夜視模式的效果則是在按下快門後,觀景器將會靜止不動幾秒鐘,高速捕捉最多15 幀畫面,再結合其他Pixel手機相機功能,像是Pixel 3會結合高解析變焦功能、Pixel 1/ Pixel 2 / Pixel 3a / Pixel 3a XL則是結合HDR+功能,最後再透過學習式白平衡 (Learning-based White Balancing) 調整影像色調,讓整體畫面的效果藉由計算攝影的自動調整,仍可保持景物最真實的色調。 Pixel系列手機近年來成為智慧手機計算攝影的代表詞,其產出的照片幾乎都能讓消費者一次拍出想要的結果,不必另外進行後製修圖,早前推出的Pixel 3和Pixel 3 XL雙旗艦機是去年Google的代表作,也再度印證Pixel是智慧手機強者的代名詞,而不久前才推出的Pixel 3a和Pixel 3a XL則是Google進軍中階入門機手機踏出的第一步,所有Pixel 3高階相機都有的技術和特點全部都毫不保留的轉移到3a雙機身上,兩階級之間的差異僅在運算照片效果的速度而已,其餘效果皆不變,卻只要台幣1.5萬上下就能獲得,實在很超值。 接下來小編期待的重點就是即將在10月推出的Pixel 4旗艦機了,看看Pixel相機繼續進化的結果!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Google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14,500元起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